必赢线路检测3003
思政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改革总结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9-12-21   动态浏览次数:2122

学院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政策教育课为主渠道、主阵地,专业教学为渗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坚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上课的教师队伍中有学院党政领导、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及一批具有研究生、本科学历的骨干教师。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新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考核方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演化及基本特点

    20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演化,主要有三次,即: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1985年至1987年间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即“两课”课程体系(简称为“85方案”);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酝酿,在党的十五大精神直接指导下,1998年经党中央研究同意的课程体系(简称为“98方案”);从新世纪初开始探讨,在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形成的最新的课程体系,即2005年经党中央批准提出的最新的课程体系(简称为“05方案”)。

    (一)从“85方案”到 “98方案”的演化及其基本特点

19784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征求意见稿指出:高校开设的马列主义理论课程一般为四门,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共产党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等课程。到20世纪80年代初,在马列主义理论课程之外,提出了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问题。教育部在1984912发布的有关文件中指出: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开始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教育并举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基本构架。1985年,中共中央正式发布《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的文件。鲜明地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以中国革命史为中心的历史教育”和“进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理论、政策和实际知识教育”的要求。这是“85方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出的指导思想之一。19873月和10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分别发布文件,就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教育课的课程设置作出部署,正式提出“85方案”的具体课程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文科开设)。思想教育课程:“法律基础”、“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职业道德”。

1995年,正值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之时,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两课”教学及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强调“两课”教学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这是“85方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出的另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一起,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为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教育部决定对“两课”课程设置作出新的调整,决定单独开设“邓小平理论概论”课。1998年,报请党中央研究同意的“两课”课程设置正式公布实施,这就是继“85方案”之后的“98方案”。“98方案”提出的“两课”课程的具体内容如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文科开设);思想品德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

98方案”对“85方案”的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突出了邓小平理论在“两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98方案”要达到的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进一步解决好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这一主要任务”。第二,把“85方案”中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课分设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两门课程。第三,“98方案”把“85方案”中的“中国革命史”课调整为“毛泽东思想概论”课。这一调整的重要意义在于,形成了从“毛泽东思想概论”到“邓小平理论概论”的课程逻辑,突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以及两大成果之间的密切联系。从“98方案”的总体结构来看,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三个层面:一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为主题的课程设置,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这些内容既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现实的理论基础。二是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实现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的两个伟大的理论为主题的课程设置,如,“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概论”课。这些课程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时代性和现实性,进一步说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增强大学生对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认识深度,增强对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深度。三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主题的课程设置,如“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这三个层面的课程设置具有整体性,构成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的课程体系与教学体系,统一于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教学要求。

(二)“05方案”形成的课程体系内涵及其基本特点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战略部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一轮改革成为实现这一战略部署的重要环节。

    党的一系列创新理论对“05方案”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有:科学发展观,是高校新一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新的指导思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的战略思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认识视野的新拓展。与此同时,党中央对思想政治建设,特别是对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作出重大决策。2004年初,胡锦涛同志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批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奠定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20048月,党中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16号文件),其中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作出重大决策。

在这些重要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一轮的改革应运而生。2005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正式提出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简称“05方案”)。“05方案”提出的课程设置具体内容如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5方案”的显著特点,首先,是以全面发展的观点,特别是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全面育人的观点,展开新一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其次,是课程设置的全面规划,“05方案”正式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来概括原来的“两课”各门课。再次,是对“05方案”同“98方案”、“85方案”关系的全面思考:一是“05方案”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调整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二是“05方案”对“98方案”中分设的“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概论”课作了调整,形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这一门新的课程。根据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的安排,2008年《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概论》课题组最近对教材又进行了一次修改。这次修改,按照中央要求,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改名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三是“05方案”提出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课程。四是“05方案”把“98方案”中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专科学校只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程。我们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和课程改革上,大胆创新,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二、完善课堂教学环节,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在教学内容上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特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要调动起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共同参与的兴趣,就必须不断诱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解决学生所想、所忧、所求,并同课堂教学要求融合起来,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出来。虽然学生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但作为大学阶段的青年学生的思想仍有共性。

1.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开展教学活动。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是建立在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大学生关注社会改革和国家的发展情况,思维活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有结合社会实际、结合热点问题来讲理论,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才会产生实效。

2.除了结合国内形势之外,还注意结合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变化的实际。关心时事、关心国际时局的变化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特点;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网络,是又一特点。教师要及时了解国际新闻及网络上的时事新闻观点,结合教学内容中的理论、知识点和政策,在课堂上给学生以正确地分析、解释,以引导学生,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在课堂上组织启发式、参与式、案例式教学,实行多种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通过课堂讨论、观点辩论、学习交流、主题发言等形式,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教师因势利导,通过恰当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成就,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再把成功的喜悦化作学习的动力,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针对不同教育对象,分类确定具体教学目标和方法与学生所学专业的学科、行业发展动态相结合。根据扩招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对文科生与理科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教学内容上注意文科学生与理工科学生间的差别。教师应根据学生情况,调整课堂教学的侧重点,关注所学专业的学科发展、行业的社会需求、行业改革发展态势,在教学内容的适当地方引用这些素材,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理论指导意义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按知识层面分成不同层次,确定适宜的难度,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适应学生的群体性差异,使每个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都有成就感,并在此基础上提升目标,促进学生素质的继续发展。

(三)任课教师结合教学实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1)双向交互式教学法。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安排提问、讨论、辩论、演讲等师生互动的活动内容,实行双向交流。(2)案例教学法。按照“浅入深出”的原则,教师在每一个专题的设计上,可选择一个或几个实例,由分析事例出发,引出对理论问题的思考与认识。案例材料进课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主要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背景材料,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选择的案例材料要广泛、典型,同时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材料的运用不能只满足于对概念和理论的解释,更要考虑如何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引出理论观点,以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推理能力;如何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揭示知识点之间和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能力;如何把理论内容和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让学生模拟不同的角色,根据具体的情况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3)分层次教学法。根据学生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在接受能力上的不同,在教学内容上要做适当调整,做到难易有别、分层次教学。

三、改革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方式和手段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开卷考试、写论文等多种方式,有助于打破传统教学的程式化,可以拓宽考核的知识域。另外,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希望以最轻松、最自由、最多元的方式掌握原本感到乏味的知识,开卷考试、写论文等形式有助于学生在思考、总结的过程中,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所学的知识内化并提升为自身的基本素质内涵、行为习惯。同时,要改变只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考试成绩,不考虑日常学生道德行为实践的学用分离现象,要把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试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结合起来,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统一。

考试方法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一是探索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和要求相适应的考核办法,突出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能力的考核;二是着重从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后思想认识水平、综合能力和素质提高而进行考查。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评价,从总体上说是要把握好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的统一、考核知识和考查能力、素质的统一。具体地,通过口试、笔试、开卷等多种形式,加大平时考查、能力考核的力度,以达到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考试成绩实行百分制,考查与考试的比例为4:6,即平时考查占四十分,包括作业、讨论、态度、论文、体会等;考试成绩占六十分,采取口试、笔试、开卷、闭卷等多种形式,并采取随堂考试方式,以减轻学生的压力。

四、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学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学模式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立体化;实践教学立体化;教材建设立体化;教育资源立体化;教学评估体系、考核方法立体化等。

(一)课堂教学立体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立体化,具体包括教学目标的立体化、教学内容的立体化、同时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还要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立体化。教学目标立体化是指应确立多样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包括能力目标、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方面的具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立体化:一是要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避免重复,突出时代特征,及时吸收理论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从整体上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转化成合理的立体教学体系;二是要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不仅要提高理论教学的质量,而且要积极开发和组织实验、实践和网络教学活动,使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空间立体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立体化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要把“粉笔十黑板+课本”的平面教学手段和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拓展为立体的、多层面的、多向的、互动的教学方法手段,鼓励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要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营造立体化、交互式的教学情境。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以辩促学、以导助学、鼓励创新、注重能力培养等措施,采取多种形式如模拟讲座型、模拟市场型、师生对话型、师生互换型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实践教学立体化。1课堂内实践教学。所谓课堂内实践教学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根据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课堂讨论和辩论、案例点评、热点新闻点评、主题演讲、专题讲座、看录像等形式去落实。2)课堂外实践教学A.校内实践活动校内实践活动是在学校范围内除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以外所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有:读书活动、社团活动、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和心理咨询、心理调适、法律咨询、形势与政策教育讲座等第二课堂活动。第一、读书活动。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读书自学,克服教师“只管教不管学”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经常组织学生阅读报刊,丰富时事政策教育的内容,加深对时事政策的理解,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帮助学生用已学的知识和马列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形势,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丰富和加深已学的政治理论知识。第二、大学生社团活动。鼓励更多的学生加入我们已有的时政社团和法律社团,充分利用大学生社团活动,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发挥潜能,提高综合素质。第三、大学生心理咨询、心理调适和法律咨询。学院专设了心理咨询室和大学生法律咨询中心。解决学生的疑惑,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法律素质,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第四、外聘专家讲座、专题报告,进行主题教育。B.校外实践活动校外实践活动是指在学校以外进行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活动,以弥补校内实践活动和课堂内实践活动的不足。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寒暑假“三下乡”活动,志愿者服务等。第一、社会调查。所谓社会调查就是指大学生带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深入农村、城镇、单位和个人,了解情况,找出问题的现象、分析问题原因的实践活动。社会调查任务由学院统一安排到各院系,再由思政教师负责所带院系学生的社会调查指导和调查报告的批改。第二、参观访问。所谓参观访问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按照教学内容、要求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到示范村、城镇、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革命胜地、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单位了解情况,获得信息的实践活动。为此,20094月学院在孙家圩子渡江战役总前委纪念馆建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地有利于实践教学经常地、有计划地开展下去,能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落到实处。第三、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三下乡”活动。所谓“三下乡”活动是指在寒暑假组织大学生到农村向农民提供文化、科技、卫生服务,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咨询,向农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活动。第四、志愿者服务。志愿者服务是各院系组织学生利用自己的休息闲暇时间、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善心,无偿为社会上的孤寡老人、残疾人、孤儿等提供帮助或向社会奉献爱心的实践活动。

(三)教材建设立体化。立体化教材是指由不同用途的传统纸质教学用书和运用现代技术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组成的教学支持系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材包括教育部统编的主干教材、教学参考书以及辅助教学的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试题库、素材库、网络精品课程等。建设立体化教材是为了给师生提供一个较为完整的立体化教学和自学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要,促进教学改革。立体化教材建设要紧紧围绕教育部示范教材展开,具体包括:第一层次,建设国家级优秀教材和精品课程。下一步申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职业道德》精品课程。;第二层次,相关背景知识、实际案例汇编。已经参与省里组织的概论课案例教学编写;第三层次,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和省情,汇编相关学习材料。

(四)教育资源立体化。一是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与其他学生工作部门组织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互相脱节、重复设置的状况。在学院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形成一个由党委、学生处、团委、基础部等部门参与配合,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立体工作网络。以高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高水平的学术活动、高格调的文娱活动、高质量的社会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和合理的整体布局。二是整合人力资源,充分调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辅导员、公寓辅导员、班主任和所有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发挥专长,形成整体合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课内外一体化,营造大德育环境,统一目标,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优势和学生工作教师的实践特长以及学生干部、骨干的积极性,保证开展的各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严谨有序落到实处,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教学考评体系、考核方法立体化。教学考评是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实施的指挥棒。立体化教学考评模式强调打破追求标准答案的静态考评模式,倡导动态的多层次考评模式,主张采取多样的评价方式和手段,注重教学过程的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学相结合、学生互评与教师互评相结合、教师自我评价和同行专家评价相结合,既体现评价的共性,又体现评价的个性。

对学生进行考核是必要的,但需改进方法,实施多方位立体化考核,改变“一卷定终身”的传统做法。实行开卷和闭卷考试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教师考核与辅导员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试卷成绩和调研报告相结合、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等。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道德行为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搞好“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首先,强化师德建设,要求“思政”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做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者。坚持严谨务实、锐意创新的治学态度,以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真诚奉献的人格力量影响和培养学生。其次,不断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力度,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工作经常化、制度化。通过学历学位培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学位学历层次。近几年来,先后有8位教师获得硕士学位;通过有重点、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此外,学院党委积极支持教师参省教育厅组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培训。组织思政教师外出考察学习,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多种方式,开阔教师视野,丰富教学素材。

六、取得的成绩

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通过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2006年度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估获得优秀等次。5年来,思政教研室承担安徽省人文社科研究项目3项、安徽省青年人才基金研究项目2项、院级科研课题7项。公开发表的教学科研论文60多篇。

七、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上的“大而全”。

整合后的新教材内容多,受课时限制,有些内容很难展开讲,特别是理论性较强的问题难于讲深讲透,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二)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兴趣和抽象思维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尽管目前的思政课教学中,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大多数教师在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上已经下大力气,如采用多媒体课件以生动、活泼、易懂等图文音像并茂的形式进行教学,但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程不大感兴趣,对现在的教学状况评价也比较低。这和大学生理论兴趣缺乏、对政治理论教学的排斥不无关系。存在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过程中,我们的教育非常重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能力,但忽视了对学生必备的抽象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这就必然导致在大学里理论学习的消化不良。但没有政治理论的支撑,就谈不上正确的理想信念的构建,谈不上社会责任感的树立,就会产生和成为问题,更容易让学生走入只讲现实利益的功利主义的误区。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与对思想政治理论兴趣的退减现象是值得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注意的,也是我们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活动方式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受条件和各种因素制约,社会实践环节比较薄弱,有教学与实际、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象,教学的吸引力、针对性不强,缺乏教育的实效性。

思政课实践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旨在检验学生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程度,培养学生运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思想认识问题的能力,从而改造人生观、价值观和提升思想政治素质,有利于培养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实现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是组织思政课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主要存在着活动方式比较单一的现象,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和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和探索适当的实践教学方式的工作有待深入。目前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主要局限于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少数几项常规性的活动。如暑期“三下乡”,但能参加学校组织的“三下乡”活动者只是少数学生干部和有特长的学生,大多数学生不可能参加。如组织参观考察,但这种群众性活动受教学部门组织能力、学校后勤保障能力及考察点接待能力的影响,要么难以实施,要么难以触及大学生思想实质。而撰写课程论文或调查报告,其结果是大量的报告被下载、传抄、复制,社会调查往往流于形式。

八、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对策及建议

(一)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灵活的教学方法。

任课教师结合教学实际,探索多种教学方法:(1)专题式讲授法。本着“少而精”和“要管用”的原则,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地,分别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打破各章节甚至各学科之间的界限,设定若干专题,实行专题式讲授。(2)团队授课法。改变原来一个教师在某些班级一个学科从头到尾讲到底的教学方式。发挥教师的整体教学功能,采用团队备课、授课方式,由任课教师分担几讲,轮换授课,保证教师能够备课充分、发挥专长、优势互补。

(二)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活动的研究,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一是适当增加思政课校内实践活动场所,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和基础条件。如根据理论教学内容安排学生观看有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成就等方面的影片,深化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开辟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阅览室,为学生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书、杂志、报纸等丰富的学习资料,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理解延伸;为以学生社团形式组织的理论学习小组开展定期的讨论学习活动提供场所等。

二是建立长期的稳定的思政课社会实践校外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实践平台。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广泛、涉及面广,活动的开展需要各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社区等的支持与配合。在革命老区、名人故里、伟人足迹、红色历史等地方,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成效的农村地区等等建立长期的稳定的思政课社会实践校外教学基地,使学生走向社会、进入机关、工厂、企业、农村,了解经济体制改革、民营经济发展、乡镇企业振兴,了解“三农”问题等社会热点问题,使学生亲眼目睹我国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结出的硕果,在开放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新问题,自觉的把课堂理论学习结合实际进行思考,不断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认识。

()把思政课打造成学院的精彩一课

通过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精心钻研业务,吃透教材,对工作充满热情和激情。同时,还要吃透学生,联系实际,从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出发,从学生的成才成长出发,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为学院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Baidu
sogou